9月30日上午,德国女企业家商会中国事务执行会长授牌仪式在广州南沙大酒店顺利举行。新任执行会长李海霞女士正式就职并发表讲话。
从临床一线的疼痛科医生,到打破心血管治疗固有认知的创新者,再到为全球心血管防治提供“中国方案”的探索者,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的名医之路,始终围绕“破解临床难题、守护患者生命”展开。30年的临床积淀与跨学科探索,让他在心血管疾病治疗领域开辟出独特路径,其成长轨迹不仅是一位医生的职业进阶史,更折射出中国医疗界在创新突破与人文关怀并重下的发展方向。
深秋时节气温骤降、气候干燥,且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期,这些季节特点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系统构成多重挑战。作为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分会常务委员、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及心血管疾病诊疗专家,罗民医生结合临床经验与季节特征,明确指出深秋冠心病患者需警惕6个核心 “雷区”,并给出针对性防护建议,为患者平安度过深秋提供专业指导。
9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世界生物圈保护区大会在浙江杭州开幕。作为大会重要配套活动,由国家林草局、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组织的中国生态系统与珍稀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展同期举办,内蒙古著名摄影师丁宽亮的秦岭金丝猴作品成功入选,向全球参会嘉宾与代表直观呈现中国珍稀物种保护成果,成为本次大会生态宣传的重要视觉载体。
23床患者梁某海,男性,64岁,主因 “反复心肌梗死发作3次,伴胸痛、胸闷半年” 入院。患者病情演进具有明显阶段性加重特征:2025年5月首次出现胸痛、胸闷症状,心电图提示急性心肌梗死,冠脉 CTA 检查显示右冠状动脉狭窄92%,当时已植入支架1枚,但症状未获明显缓解;2025年8月28日,患者胸痛、胸闷症状进一步加重,并伴随呼吸困难,确诊二次心梗后再次接受支架植入治疗;9月2 日,患者因胸痛、胸闷加剧且出现窒息感第三次入院,冠脉造影提示左回旋支、左前降支新发心梗,遂于此次手术中各植入支架 1 枚。
2025年9月20日,由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赣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赣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瑞金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2025“如画江西 风景独好”赣州(北京)文旅推介会暨瑞金机场航线推广活动,在北京朝阳区龙湖长楹天街广场圆满举行。
2025年9月16日,张仁济先生逝世27周年纪念会在北京张仁济私人中医博物馆举行。来自张仁济先生生前的朋友、经他诊治过的患者、家人,以及其女儿张大宁名医的弟子们齐聚一堂,共同缅怀这位被誉为 “治癌神医”“中医治癌第一人” 的近代中医学家。
1935年深秋,北平大学医疗系的解剖实验室里,20岁的张秀岩正用解剖刀划开标本的肌肉组织。彼时的他,眼中只有细胞与神经的精密构造,坚信西医的手术刀与显微镜是破解生命奥秘的唯一钥匙。他不会想到,一场突如其来的疾病,将彻底颠覆他的医学信仰,让他成为中西医碰撞时代里,为中医抗癌开辟新路的开拓者。
北京大学国际医院的手术室里,将迎来刘海鹰教授为6位脊柱侧弯患者的高难度手术——这不是普通的高难度脊柱手术。 9月的北京,秋意渐浓,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脊柱中心主任、北京海鹰脊柱健康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刘海鹰站在术前影像前,目光停留在六张年轻的面孔上:19岁的青海玉树男孩阿牛、24岁的男孩江才、19岁的贵州威宁女孩小娅、18岁的西藏昌都男孩曲印、18岁的甘肃东乡族男孩小龙、18岁的西藏浪卡子男孩仁增。这六位来自偏远地区的青年,即将接受一场被业内称为 "世界级难题" 的脊柱畸形矫正手术。
2025年8月30日,北京——在医疗健康行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节点,中国发展网健康频道与北京名医大典传媒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名医大典")于当日正式签署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以"资源互补、协同创新"为原则,联合打造医疗健康领域权威互联网智力服务平台,为我国医疗健康事业发展注入新动能。
在北京某三级医院的走廊里,50多岁的患者老李(化名)曾无数次抚摸着胸口 —— 那里埋藏着7个心脏支架,胸腔里跳动的心脏还连着3根搭桥血管。可每一次呼吸,都像有只无形的手攥住了他的肺叶,透不过气的痛苦,比支架植入时的胀痛更磨人。当北京各大医院的专家们开始刻意回避他的电话,当最后一位熟悉的医生在洗手间与他尴尬对视后匆匆离去,他以为,自己的人生只剩下在心脏监护仪的滴答声中倒计时。
2025年8月19日,我们迎来了第八个中国医师节,主题 “德馨于行,技精于勤”,深刻诠释了医务工作者的职业内涵。这一节日不仅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肯定,更是对全社会尊医重卫的呼吁。